最新演出动态PERFORMANCE INFORMATION

夏日炎炎,不如走进他们的诗意里纳凉


问,你那里吗?


近日全国多地迎来夏季高温预警模式。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甚至冲破40度。


在这“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炎炎夏日里,除了拥抱空调、WIFI、西瓜,不如再去古人笔下那花木葱茏、长廊幽径的夏境里走走,体验庭院深深、微风绕屋的清凉。


感受一个充满诗意又惬意的夏天。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面对暑热,静坐也许是对抗暑热的最好办法,一直坐到“眼前无长物”,自然能感受到窗下吹来的凉风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我们总要一个人穿过岁月的荒凉,看异地的风景,走陌生的路。经过生活的洗礼,终于明白:心安,既归处!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小小的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满院芳香。这时候,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吃过解暑的瓜果,进入午睡时间,享受宁静的夏日时光,多么惬意。


烈日酷暑,要论“消暑圣品”,还要属用甘冽的井水“冰镇”过的西瓜。毕竟没有西瓜,怎么能算是夏天呢。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月光皎洁,树荫浓密,竹林婆娑,虫吟悦耳,夜深气清,静中生凉,淡淡几笔,便描绘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心静自然凉,炎热的暑气仿佛在这个夏夜,也并没有那么难耐。


所谓“心静自然凉”应该就是夏天避暑的最高境界了。枕着竹席,晃着蒲扇,如果仍然觉得闷热,那就不妨静下心,听听夏夜的虫鸣,等待一阵微凉的夏风吹过耳边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清新的夏季,或许是苏轼笔下的绿槐、高柳、新蝉,微雨、小荷、榴花,和午梦初醒的少女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荷叶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诗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柳林外雷鸣轻且小,池上细雨朦胧,淅淅沥沥如针线,落在荷叶上,荡起碎碎的清脆。


兴致起时,便跑入雨下,待到飞雨湿裙袂,美人觚里藏满心事,簇簇丛丛的芭蕉绿了窗纱,方作罢。然后素面朝天,让轻细的雨丝落在脸上,微微觉着痒,才觉欢喜。


你不知道的是,你一脚踩进水中,一脚也就踩进了夏天


///

但愿人长久

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

唐宋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异彩流光穿越时空,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使世界也为之回首。它是一座巍巍丰碑,记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1999年春节,当字字珠玑、丝丝润物的朗诵方式与恢弘典雅、激情荡漾的交响乐珠联璧合,盛唐两宋的诗赋名篇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自此,“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长达二十余年的光辉历程徐徐展开。

《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是由驱动传媒出品的原创音乐朗诵节目,与传统朗诵不同的是,驱动传媒特别委约顾冠仁、叶小纲、莫凡、张丽达、陆在易等数十位当代知名作曲家,以诗词文句之结构为唐宋名作专门谱写新曲,首创了“一首诗词一段曲”的独特演出形式。


二十年来,“唐宋名篇”曾先后在指挥家郑小瑛、余隆、谭利华等艺术家的指挥棒中大放异彩;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数十个国内顶尖乐团在“唐宋名篇”的舞台上留声,吸引了孙道临、方明、吕中、乔榛、凯丽、濮存昕、姚锡娟、迪里拜尔、肖雄等表演艺术家倾情献声,在诗乐相伴中,一次次引领观众走进唐宋文学的珍宝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艺术深入大众精神世界的切入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瑰宝。在中国当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跨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唐宋名篇”无疑铿锵有力地提振起当下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之信心。


如今,“唐宋名篇”已在时光的雕琢中愈发绽放出隽永的魅力,岁月留声,情怀如昨,每当“唐宋名篇”舞台上再次响起朗诵家们壮阔雄浑的吟咏,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长卷再一次被徐徐展开,穿越古今,纵横四海,狂浪恣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