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演出动态PERFORMANCE INFORMATION

重磅开票&快抢早鸟 | 若你也彷徨、孤独,渴望冲破现实的藩篱,那就和“莫非”约顿酒!

莫非如此,莫非如此?莫非如此!
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戏剧作品
《酗酒者莫非》(欧洲巡演版)
今日重磅开票
1月3日10:00——1月10日10:00
早鸟专享

购680/580/380元票档 立享8折优惠


史铁生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史铁生,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

史铁生将文学分为三种类型:纯文学、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侧重于社会、政治、阶级层面,通俗文学主要为人的娱乐需要而产生,纯文学则面对着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奋斗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问题……在探索一条属于全人类的路”史铁生认为三种文学各有价值,各有存在的必要。但显然他更看重的是纯文学,而他所坚持的也正是纯文学之路。他将人本的困境看作写作的起点,也是维系写作激情的源泉。在他看来,写作就在于看出了生活的荒诞、生命的困境,而力图“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只有将生存这件事想深想透了,才能更好地活着,也才能更好地写作。

1996年7月,第四期的《钟山》杂志发表了史铁生的《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这是史铁生生前唯一一部以剧本体写就的中篇小说,以非常先锋的方式讲述一个酗酒者跟一只耗子聊他的童年、父母、前妻以及他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为什么史铁生要写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

史铁生在小说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是孤零零地在舞台上演戏,周围的人群全是电影——你能看见他们,听见他们,甚至偶尔跟他们交谈,但是你不能贴近他们,不能真切地触摸他们。当他们的影像消失,什么还能证明他们依然存在呢?唯有你的盼望和你的恐惧……”。这可能是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人在演戏,周围的人在演电影,舞台上演戏的人和电影里演戏的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穿梭于各个不同的时空领域,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人物“对话”关系。作为专注于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史铁生当然不屑于以此制造消遣和娱乐,而是面对着人本困境,探索一条超越困境之路。

史铁生本人表示:“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直接原因可能是资金及一些技术性问题。但难于排演和拍摄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戏剧很可能是上帝的一项娱乐,而我们作为上帝之娱乐的一部分,不大可能再现上帝之娱乐的全部。


克里斯蒂安·陆帕 

《酗酒者莫非》

难,确实。但舞台就是个造梦的地方,总是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欧陆戏剧界的巨人、波兰国宝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把史铁生的设想搬上了舞台。

《酗酒者莫非》改编自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自2017年首演至今已经上演近30场,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广州等城市,所到之处皆是好评。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酗酒者莫非》曾狂揽2017年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最佳剧目、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2018年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男主角”奖相继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老舍戏剧节、广州艺术节、厦门两岸艺术节参演剧目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

陆帕表示,史铁生的著作很特别,非常有个人感情色彩。“我认为史铁生是借用酒鬼批判社会中的幻想和虚假,这些虚假基于我们不太愿意去面对周围的真实。史铁生选择酒鬼这个形象,是想借酒说出清醒时不愿说的话。残疾与酗酒,某种程度上是同等的,每个人内心都有残疾,精神上的残疾让人与社会隔离。史铁生是借酗酒者说自己的话,我们习惯不重视酒鬼的醉话,认为是一大堆无意义的话,但恰恰在醉酒的状态下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我做这个戏,目的是让每个观众能够通过这个作品,看见内心没有意识到的黑暗空间,更了解自己隐藏的内心世界,将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陆帕真的践行了“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 之设想。舞台上有三块大屏幕,四台投影仪。观众面对着的主屏幕有14米宽,7米高,投射出主人公从“莫”到“莫非”的人生。剧本中的“电影背景”,大多会投影到主屏幕上。投影仪同时启用正投和背投,用来实现角色从屏幕中走出的画面。

投影画面既是背景,也是舞台环境。如酗酒者说道:“应该让他们互相都...都看得见,让他们互...互相都能触...触摸得到!应该让他们不受那些格子的限制,应该把所...所有的墙都拆掉!”背景上所有的墙瞬时消失不见,屏幕升起,角色便置于真实的戏剧表演环境中。影像与舞台无缝对接,王学兵在虚幻与现实中穿行,亦真亦幻。

克里斯蒂安·陆帕:“进入剧场就像是去到一座岛屿,岛屿是与世隔绝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进行一种实验,就像探险小说中的那样。剧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演员是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见平时看不到的自我内心世界。剧场的意义不是分享,而在于改变,产生新的角度、新的思考。

剧情简介

剧目改编自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舞台背景是电影荧屏,演员是舞台上一个白日梦游的醉鬼。故事和人间真相都由这个喝醉了的抑或真正意义上比我们更清醒的醉鬼来说出。

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真情一旦流露,无声的哄笑会从屏幕里下来淹没你;别试着走进灿烂的阳光下花的海洋,黑暗会突然降临舞台;魂灵的视角在屏幕上清晰可信;醉鬼的独语有幻觉,有梦想,更有骇俗惊世的真理。

借助酒力,他还可以走进未来:这个醉鬼,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死了七天才被人发现。

原著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等。其创作于1980年代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乎湾》,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2009年,该作品与《命若琴弦》、《老屋小记》等史铁生的20余篇中短篇小说佳作一同结集出版,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成就和思想及艺术风格。

导演简介

克里斯蒂安·陆帕

1943年出生于波兰,经历物理、美术、电影与戏剧等不同领域的学习与训练,以独特的作品风格,被誉为“欧陆戏剧界的巨人”。在波兰戏剧史上,陆帕承接康托、格洛托夫斯基,下传瓦里科夫斯基的枢纽地位,被波兰剧场界奉为国宝。

长期导演俄语及德语系剧作或小说,并多次制作长时间剧场作品,譬如《马耳他》(连演三晚)、《卡拉马佐夫弟兄》、《素描》(七个小时)。近期受欢迎的作品,分别是以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为主题的《银色工厂》、《假面·玛丽莲》等。

1983年起回到母校克拉科夫戏剧学院任教,多位波兰新锐导演都是他的弟子。身兼导演、舞台设计、音乐设计与编剧于一身的陆帕,2009年荣获欧洲剧场大奖桂冠,实至名归;历年得奖人包括哈罗德·品特、彼得·布鲁克、阿里亚娜·穆努什金、皮娜·鲍什、彼得·施坦因、海纳·穆勒等。

2001年获奥地利十字功勋奖章,2002年获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获颁斯文纳斯基奖,获颁席勒奖。

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戏剧作品

《酗酒者莫非》

2022年3月4日 18:00

2022年3月5日 14:00

哈尔滨大剧院 · 歌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