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鲁迅曾受国立西北大学邀请赴西安讲学,这也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内地之行,他将自己的学术和思想传播到西安乃至西北腹地,这一路所见所闻,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
鲁迅对盛唐文化中心古都长安有着浓厚的兴致,他曾深刻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并认为“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地唾弃。”
在鲁迅看来,盛唐时期的文化自信,正是现在中国国民所急切需要的“国民性”。唐代因文化自信,所以不易被外来文化“自由驱使”,兼容并包而繁荣昌盛;如今之中国正因自身衰弊而神经过敏,“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
如今“鲁迅”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符号,他的作品及思想为全世界读者欣赏、解读。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也表示,在他们的国家,只有少部分文化精英了解鲁迅这位中国作家。创作话剧《狂人日记》的初衷也是希望将鲁迅的思想造诣及文学精神带到波兰、欧洲,甚至世界。这部作品“不仅会以人文主义话语的新主题令人惊叹,而且会以其非凡的精神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可能将是一个使人们对鲁迅的故事产生更大的兴趣的机会。”
这是一版打破中国传统角度的《狂人日记》,走进剧场,也许你看不到一个奔走呼号的疯子,看不到一个坚毅果敢的革命者。这是一个时间缓慢流淌着的空间,一个被红线框住的“牢笼”,一个个挣扎的灵魂。它超越了很多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具备鲁迅内核,绍兴味道,陆帕风格,先锋质感的戏剧作品。
在大量的沉默和缓慢的对白中,陆帕用自己的节奏切割时间,让观众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体悟一本“陌生的”狂人日记。在文本基础足够强大的前提下,任何具有创新性的改编和形式的独特创造都应该使作品更厚实。陆帕版的《狂人日记》也许是晦涩难懂的,但不可否认它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姿态和独具个人特色的解读与阐释方式。这一点正与鲁迅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在不同的文化面前,必须“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
“看一遍原著,观剧之前忘掉它。”这是看陆帕版《狂人日记》之前,观众需要做的唯一功课,剧目开场后,只需跟随演员的节奏,把自己交给这个神秘的故事,那些隐藏在其中的秘密就会被一一解开。
陆帕打破文学和戏剧的间的“墙壁”,把戏剧从文学中解放出来,并以最纯洁的形式揭示了戏剧本身: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处境的,催眠心理状态的非叙事剧。舞台上陆帕对多媒体、投影、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是艺术性的,感觉性的,而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超越了传统表演,呈现的是我们生活中心灵的质感。
中国故事三部曲之二,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戏剧作品《狂人日记》11月5日、6日重磅登陆陕西大剧院。在这一片曾让鲁迅先生感慨万千的土地上,陆帕将用剧场语言重构文学经典,以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的双颤,跨越时空同先生一起拷问人性复杂。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作品
戏剧《狂人日记》
A MADMAN 'S DIARY
新站开票